發布日期:2018-09-09 07:45:49 來源: 舜網-濟南日報
“真沒想到,坐在家里鼠標一點,事兒就辦了。”近日,章丘區居民杜某深有感慨地說。
原來,杜某的姓名因為有諧音容易產生歧義,杜某也因此經常被人嘲笑,他便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點擊了區信訪局網站,要求政府幫助其改名。區信訪局收到信訪事項后,立即與區公安局聯系并到信訪人所在地派出所積極幫助其完善資料,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審批,幫助其改名——杜某自己也沒想到,自己以為挺難的一件事兒,足不出戶就解決了。而這,只是我市推動“網上信訪”帶給群眾便捷的事例之一。
群眾在哪服務就跟到哪兒
網民來自老百姓,老百姓上了網,民意也就上了網;群眾網上指揮棒點到哪兒,信訪服務就跟到哪兒。2017年以來,我市群眾網上信訪占所有來信、來訪的比例已經接近80%,遠遠超過了來信、來訪的總和,網上信訪事項按期辦理率、群眾滿意率等重要指標位居全省前列。
這一切源于我市信訪系統堅持信訪工作改革創新,大力推行“互聯網+信訪”,積極打造網上信訪主渠道,“讓數據多跑路,讓群眾少跑腿”,信訪網上投、事項網上辦、結果網上評、問題網上督、形勢網上判的信訪新格局已日漸形成。
與傳統的寫信和走訪相比,群眾通過網絡反映訴求的優點可以概括為“八個字”:快捷——隨時隨地、鼠標一點、即時送達;方便——網上信訪像網購一樣可查詢、評價、留言;節省——省去了群眾往返奔波及住宿、交通等費用;透明——信訪人可以第一時間看到辦理過程及結果。
網上信訪好用嗎?記者了解到,近年來,市信訪系統不斷優化完善網上信訪平臺,為群眾提供便捷化、人性化的服務:不需要輸入網址,群眾只需要在百度搜索“濟南市信訪局”或各區縣信訪局,第一條就是其門戶網站,進入后點擊“網上信訪服務中心”,無需注冊,填寫身份證號和手機號碼就可以反映訴求。訴求提交后會生成一個專屬查詢碼,這個查詢碼只有信訪人才能收到,方便今后查詢處理情況,有效保護信訪人隱私。此外,為解決部分居民尤其是老年群體不會使用互聯網的情況,市信訪系統在基層大力推行信訪代理制度,有的地方還將鎮辦、村居劃分為一個個網格,每個網格設立一名信訪代理員,由其義務“代理”反映問題。
章丘區居民趙大娘的丈夫在抗美援朝中受傷,因檔案丟失,丈夫去世后她一直沒有領到遺屬補助金。81歲的趙大娘行動不便,村里的信訪代理員得知情況后,經她同意后在網上替趙大娘反映了訴求。區信訪局獲知情況后,立即與區人社局、區老干部局進行專門調研,查閱歷史檔案,最終登門將補助金送到趙大娘手中。
從“各炒一盤菜”到“共辦一桌席”
市信訪局工作人員介紹,網絡信訪將各個分散的平臺整合到一個系統里,從“各炒一盤菜”變成“共辦一桌席”,群眾變成了“用戶”,信訪部門變成了“客服”,倒逼自己不斷提升“客戶體驗”。
目前,我市信訪信息系統已經覆蓋了所有的縣區、鎮辦及兩級職能部門,除必須通過訴訟程序解決的,基本保證每一個信訪事項都能找到有權處理的責任單位。為提高辦理效率,市信訪局還建立了“簡單信訪馬上辦”工作機制,對簡單明了、事實清楚的信訪事項,當天就能答復辦理途徑和方法;對一般信訪事項,10日內即可辦結;對復雜信訪事項,由市信訪局積極推動責任單位、屬地政府“專案專辦”,以“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”為宗旨,實地了解案情、分析原因、理清責任、協商解決;對特別棘手的信訪事項,主動邀請知名律所、專家學者等社會力量介入或者逐級推送到上一級政府、從頂層設計著眼,尋求解決之道。
以往群眾往往認為不來人、不見面有關部門就不重視,不當回事。為讓群眾打消這一顧慮,市信訪局千方百計打通網上信訪服務群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加大網上信訪事項的跟蹤、督辦、檢查、回訪力度,采取電話詢問、實地暗訪、隨時回訪、隨機抽查等形式督辦信訪事項辦理情況;定期統計分析通報網上信訪辦理情況,對后進單位及時進行指導幫促,確保每一件網信事項的辦理均以事實為依據、以法律法規和政策為準繩,經得起檢驗。
網上信訪也能“大眾點評”
信訪工作是群眾工作,就應該把“表決器”交給群眾。
市信訪局將網上信訪的辦理過程、辦理方式、辦理結果全部在網上公開,群眾可以分別對信訪部門的服務態度、工作效率和責任單位的辦理質量作出“滿意、基本滿意、不滿意”3個評價等次。對群眾評價不滿意的信訪事項,作為督查的重點強化督察督辦,切實推動文體及時有效解決。群眾評價的結果,也將納入科學發展和信訪工作年度考核的范圍。
現在市信訪局已經開發了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,濟南信訪將由“網上”向“掌上”延伸,群眾足不出戶、動動手指就可以隨時隨地實現網上投訴。市信訪局還將運用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打造“智慧信訪”,以后群眾提交訴求后,相關的成功案例、處理方式、法規條文會自動生成,進一步提升投訴辦理效率。
同時,市信訪局還多方開通人民建議征集渠道,把網上信訪打造成群眾參政議政、網絡問政的社情民意收集平臺,幫助黨委政府“零距離”傾聽民聲,并圍繞影響人民群眾獲得感提升的“痛點”、“堵點”問題,精準反映社情民意、精準捕捉群眾需求、精準識別社會矛盾、精準供給公共服務。真正實現民情民意“上得來”、為民舉措“下得去”。 (本報記者 陳彥杰)